皮可慰201751日在林佳 桂起权群的介绍内容:

 

皮皮柳随笔(皮可慰)20161110:我的探索自然基础规律之路   最近在网上发表了自己关于物理基础问题的研究心得,不少朋友感到意外:你学的专业是经济,职业经历是经济管理部门和岗位,兴趣爱好是玩计算机,退休后学电商、建网站。怎么突然研究起物理来了?其实,我从物理基础问题入手,探索自然基础规律之路有长达五十年的历史。这件事还得从六十年代说起。

 

 1)爱好“数理化”,立志解大自然之谜。1964年以前读初中时,自己就非常爱好“数理化”,已经提前学习了很多高中课程,老想着长大后做个科学家,解大自然之谜。到这时已经有三个观念在脑海中扎根:一是唯物论的观点,不相信没有物质为基础的东西,一切从物质实在的角度思维问题;二是无限的观点,大的东西可以更大,小的东西可以更小,时间是无限延续的;三是什么东西都可以问个为什么,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而不是别的样子。这些朴素的观念对以后研究自然规律基础问题时的思维影响很大。

 

21964年的“中考”打击了“科学家“之梦。中考结束后,老师告诉我:考得不错,数、理、化、语文,都在全市名列前茅,加上是共青团员,上重点高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后,到了发榜的尾声,学校告诉我的第一句话是:你考得很好;第二句话是:考得好没用,还得过“政审”关。由于你祖辈的成份问题,你不可能被录取了。(其实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都是当时的大学生,有些家族资产而已) 再然后,学校教导主任找到我说:他大学时的同学去创办职业中专,有经济类专业,你还是去读吧。尽管从事经济管理职业不是自己的理想,但看清了形势,于是走进了这一行。做一行爱一行,学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工作上认真负责,业务上开拓创新,法纪上小心谨慎,几十年来也做出了一些成绩。          

 

3)没有负担和约束地继续学习研究物理基础性问题。然而“数理化”的情结丢不掉,工作之余继续自学。由于没有考试之累,没有作业之苦,没有为谋生而学的任务,反而能做到不断地追问事物背后的“为什么”。 这样对物理的学习,从一开始就与正规的学习有重大区别:一是没有条条框框约束,对现有知识体系总有权力问一个它究竟对不对;二是不跟着教科书的进度往前赶,可以停下脚步思考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三是弱化了传统“实证主义”的认知方式,而强化了大胆假设、细致求证的认知方式。

 

4)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思考物理学的基本问题。物理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相通的。例如一个碰撞问题,老师和学生看来都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动量守垣,最多加上动量矩守恒和范性变形系数,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我却为此足足思考了好几年时间,怎么也弄不明白,两个物体碰撞为什么会弹开,弹性究竟是什么。有人说这太简单了,足球为什么有弹性,是足球的橡胶和内部空气有弹性,橡胶和空气为什么有弹性是它们的分子有弹性,如此类推,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我却钻进了牛角尖,两个物体从不接触到接触,必然会出现一个接触面〈体),如果不从物体整体考虑,而是仅仅分析这个极小而不是无限小的接触状态,物质能夠有弹性吗?这样的分析,实际上是追问物质的本原是什么,物质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经过几年研究得出结论:物质的本原是无限变化的实体与间隙。这个观点区别于僵化的物质本原观,也区别于唯物论通常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以人们意识与否的客观实体”,这个定义实际上默认了"脱离物质而存在的意识",违反了唯物论的初衷,同时这样的表述使得物质成为不可具体描述的抽象概念。"无限变化的实体与间隙"观点,将物质与非物质联系起来,将物质的一般性与具体性联系起来,将物质的基本形态与对立统一特征联系起来。问题的引起是从研究弹性开始的,然而得到的结论却是相反的:物质的基础形态居然是不定形的、无序的、没有弹性的。但我坚信这个认知是正确的,认为自己发现了物质的最基础形态,回答了“物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也回答了“辩证法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的最基础形式就是物质的最基础特征,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天然的统一的。

 

5)发展的物质实在观。上述观念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物质实在观”。既然物质实在是发展的,那么它就会存在基础的形式,就会存在一个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进程,有序形式就会存在一个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进程。发展的物质实在观与传统的哲学理论有重大差异,它极大地影响了自己以后学习研究物理基础问题的思路。例如:任何有序形式,如弹性、引力、电性、粒子性都不是永恒的,都是有一个发生、发展进程的。“无限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无限层次”的观点是错误的,它不符合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事实。事物是无限可分的,但也是无限可合的。然而任何具体的时刻,总是有限的对立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界,从几千万种分子到几百种原子,再到质子电子,基础种类越来越少,结构越来越简单,标准模型理论假设了十几种夸克来解释质子、中子,违反了物质实在发展规律。“大统一”理论的目标是正确的,但目前的研究路线存在问题。从微观粒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应当统一到质子、电子、中性π介 子的基础上(与暗物质的特征常数有关),而不是创造出更多的更基础的粒子。对“主观唯心主义”要重新认识,康德、王阳明等大师的主观唯心主义,其中“心外无物”观点显然是有争议的,但“理在心中”“心外无理”的观点是正确的,实际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将意识牢牢地置于“物质实在”中,主体(人脑及人工智能)是发展了的物质实在。意识是物质实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主体对自身和外部事物的“非确定性判断”,不要企盼主体能够绝对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主体能够做到的和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做到的并无本质区别,但它具有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这个能力是判断,而且永远是非确定性的判断。既然是非确定性的,那么一切认知都是“假设”,(而不是心灵中的绝对真理)一种需要“实践”(含经验实证和逻辑实证)确定其符合“事实”程度的假设。于是,实证方法必定离不开假设。

 

6)量子波设想。量子波是物质实在由无序发展到有序的最基础形式回到原来的思维点,既然物质的基础形态是不定形的无序的,那么这样的状态是如何发展为定形的有序的状态呢?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将近二十年时间亳无进展,这段时间工作非常繁忙,承担过企业领导和市级部门领导任务,但工作之余不断地寻找资料,尝试各种解决方案。难度是非常大的,要从无序状态找到质子、电子、光子稳定状态的成因,还要解释物质如此分布不均问题。地球太阳之间几乎是"真空",就象个空荡荡的足球场,物质集中在场子中央的一个足球大小的太阳那里,物质还集中在场子边上一个黄豆大的地球那里,黄豆还得围着足球转。这一切是怎样实现的,一时找不到任何解决方案。这期间,有一种“弦论”问世,弦论与标准模型理论的不同点是认为静止的粒子也存在振动,但它和标准模型理论一样,都认为组成质子的夸克是存在的。它比标准模型理论更复杂,居然发展到二十多个维度。然而自己仍然不断地思索,能从弦论中得到什么启示呢?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有一天突发奇想:为什么一定要认为是粒子在振动呢?为什么不能认为振动(波动)就是粒子呢?就象大江中的船激发出波浪向岸边行进,遇到物体会碰撞反弹,波浪看上去就象实物一样,其实组成波浪的物质并未随着波浪移动,移动的只是一种运动形式。运动形式是物质实在的一种表现方式,早年人们将热理解为有一种类似盐一样的物质,称为“热质”,热质多了体系温度就高,后来才知道热不过是体系内物质的运动,独立微粒的平均动能大,体系的温度就高。这样就提出了量子波的概念,认为个别性、稳定性和波动性是量子理论的精髓,所有量子均表现为波动形式,定义为量子波。量子波有费米波和玻色波两种形式。玻色波的波动中心朝一个方向移动,速率是光速。费米波的波动中心在一定区间往返振动,平均速率也是光速。光子表现为纯粹的玻色波,静止的实物粒子(如质子、电子)表现为纯粹的费米波,运动的实物粒子同时含有玻色波分量和费米波分量。可以使用一个直角三角形描述量子的频率(次/秒,相当于能量、质量)、速率(米/秒)和波密度(次/米,波长的倒数,相当于不考虑矢量的动量,亦即曲率)。上述观点可称为量子波设想。传统理论中静止的粒子是不存在波动的,波只是运动粒子的某种属性,“粒子在波动”,而不是“波动就是粒子”。因此粒子与粒子之间无论多近,只要不“接触”都是“绝对远”的,不会有“近距离”相互作用的可能,不得不假设有一种能够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科学实验证明:相隔1mm距离的一个质子与一个电子具有电场作用,不断地拉开这两个粒子的距离,按照库仑定理,显然这两个粒子距离38Km(月亮与地球距离)也会具有相互作用。还可以另外设计一个思想实验:月亮与地球之间存在引力作用,不断地分别减少月亮和地球的质量,一直减到各自只剩下一个粒子,按照万有引力定理,显然这两个粒子之间仍然具有引力作用。而且这两个粒子虽然相隔这么远,但是它们的行动仍然执行“动量守恒规则”,电子的移动要比质子的移动快1836倍。如果不将粒子直接理解为波,很难解释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统一问题,也很难解释粒子之间的定域性与非定域性的统一问题。现代物理理论使用“量子纠缠”的观点理解量子计算和量子远程通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什么是量子纠缠呢?这是需要解释的,量子波设想为量子纠缠的解释提供了新的思路,量子波设想认为量子的速率不能超光速,量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速率是可以超光速的。以后很多问题都得到了新的理解途径:无序发展到有序,量子波是物质实在有序形式的最基础形式,本文开始提到的物体之间弹性问题可以得到园满解释;浩瀚宇宙物质分布极为不平衡的问题可以得到解释,就如同大海,有的地方惊涛骇浪,有的地方风平浪静,而大海中各处的物质分布差异并不大;量子波设想否定了固化的粒子观念,实现了微观粒子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统一;量子与量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回归到波与波之间的直接联系,实现了量子之间近距离作用与远距离作用的统一,定域性与非定域性的统一;量子波设想认为粒子不存在明显的边界,电子突破“测不准原理”的限制向质子极近距离接近成为了可能,解除了核力回归电场力的禁区。实现了量子论与相对论的统一,洛伦兹变换公式能够自动显现;质能相关公式中的C2(这是平方号,下同)、真空电容率及真空磁导率相关式中的C2能够自动显现。

 

7Msae(米秒次e)单位制。由于将任何个别量子,无论是光子、静止的实物粒子(如质子、电子),还是运动的实物粒子都理解为波,物理世界可以变得如此简洁。频率成为基本的物理量。可以利用普朗克常数h = 6.626075×1034焦·秒,1库仑电量 = 6.241506363×1018e,将相关的物理单位简化,简化单位中只有米秒次e四个符号,可称为MSae(米秒次e)单位制。MSae单位制与国际单位制完全吻合。运用MSae单位制工具在进行物理基础性研究时,淡化了能量、质量、动量、普朗克常数、库仑电量等人为规定的计量单位,代之以直接描述大自然有序结构特征的频率、波长、波速和基本费米子个数,在探索粒子质量形成机制时,有助于显示看似无关的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出现三个直接成果:A、所有的物理公式都可以用米秒次e四个单位描述。B、倒数真空电容率等于二倍光速与精细结构常数的乘积真空电容率的单位:e2/=  2.28551414005×10-7e2/米引入精细结构常数: a  = 0.007297353  (设单位为:次/e2      引入真空光速数值 c = 2.99792458x108 (单位:米/秒)       真空电容率可以简化为:           = 1/2 a c)(单位: e2/米) C、电阻的单位:次/e2。可以计算得到克利青常数。1欧姆 = 3.8740459×10-5 /e21 /e2 = 25812.807欧姆 25812.807即克利青常数。克利青为198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克利青常数是第18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及第77届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决议,从199011日起使用的常数。克利青常数等于1库仑电量与基本电量之比的平方再与普朗克常数的乘积: 6.241506363×10182×6.626075×1034= 25812.807

 

8)争取成果发表,非常艰难。以上研究成果在2009年即已获得,自认为总还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内容。写了一本书《物质究竟是什么》,2009年由广西科技出版社自费出版。但是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从2012年起整理成论文,然而投寄很多家刊物,均不同意发表。有些甚至是学院领导出面,建议使用“争鸣”栏目,都无法发表。理由很简单:与常规理论差异太大,有风险。201211月,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1 (),主动发表了《发现上帝粒子能否解救标准模型理论》,这是第一次将部分成果公开发表在文献上,也是首次直接向“标准模型理论”质疑。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人们应当关注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为什么是这个定量化能量值的问题,如果标准模型理论连这个问题都解释不了,如何依靠它去解释其他粒子的质量生成问题呢?这是给标准模型理论提出的一个最“实证”的、最“实用”的问题,以避免涉及过多的理论争议。”接着,201212月,广西:广西社科,2012-12 (),发表了《论发展的物质实在观》。这是借助哲学论文将物理学基础研究成果发布。这篇论文在哲学方面有某些独特的见解,除了从新的角度阐述物质本原、对立统一规律外,提出物质实在存在“形体实在”、“运动形式实在”和“信息实在”三种形式的观点,提出物质实在存在“无序不定形”、“量子波”、“生命”、“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五个发展阶段的观点,试图回答“意识究竟是什么”问题。到了2014年,在多个刊物无法发表物理方面论文的情况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科技传播》杂志,愿意支持成果发表。20147月,北京:科技传播,2014-07 (),发表《频率直接替代能量在物理公式中的应用(MSae单位制)》,这篇论文全面阐述了前述的研究成果。20147月,北京:科技传播,2014-07 (),发表《MSae单位制在应用物理基础研究中的作用》,这篇论文提出单位制应当准确、简洁地描述物理现象,阐述了MSae单位制在应用物理基础研究中的作用。20147月,北京:科技传播,2014-07 (),发表《运用MSae单位制工具剖析量子霍尔效应》,这篇论文试图从电子驻波性共振的角度剖析量子霍尔效应,指出在氢原子中的电子能级中同样可以出现霍尔电阻,与实验数值实现定量吻合。201410月,北京:科技传播,2014-10 (),发表《运用MSae单位制工具拓宽超导临界温度研究的思路》,这篇论文将MSae单位制运用到热学领域,提出超导临界温度与晶格共振相关的观点,与实验数值具有定性吻合。201411月,北京:科技传播,2014-11 (),发表《运用MSae单位制工具拓宽光子折射率研究的思路》,这篇论文试图揭示光子在介质中的运动状态,光子波动方式和行程改变,但频率(能量)和内在的真空光速没有改变,试图为光与介质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9)向微观粒子的结构统一和相互作用统一之路靠近一步。    时间到了2015年,论文发表了几篇,但是影响力甚微。感到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更多的成果,让事实说话。将主攻目标选定为:用电场力解释核力,用质子和电子的质量实测值计算中子质量。这什么要选这两个目标呢?因为标准模型理论对质子和中子的结构解释都要假设夸克的存在,至今并没有计算出它们的质量,如果能用质子和电子的质量实测值计算得到中子质量,就意味着有“标准模型理论”之外的理解方式,有可能朝着微观粒子的结构统一之路前进一步。科学实验从来没有发现纯粹由质子通过核力组成的多核结构。如果能用库仑力计算得到“核力”,就意味着存在“核力的电荷无关性理论”之外的理解方式,有可能朝着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统一之路前进一步。研究工作取得一定进展。201512月,北京:科技传播,2015-12 (),发表了《运用MSae单位制工具探索核力和核结构的电场作用模型》。用这样的方式,以质子和电子实测值,计算出中子质量,与中子质量实测值高度吻合,误差在十万分之六。        2016年,将主攻目标确定为:“探索π介子和μ子的质量生成机制”。结果是满意的,利用质子、电子和兀部分子(中性丌介子质量的一半)质量的实测值,不仅计算出π介子和μ子的质量数值,而且计算出在弱电统一理论中有重要地位的Z0玻色子,以及2012年新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数值。除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计算与实测值误差百分之三以外,(标准模型理论对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预测与实测值误差高达8倍)其他粒子的质量计算,均与实测值高度吻合,误差千分之一以下。论文发表在《科学家》杂志(与《科技传播》杂志是同一主办单位)2016年笫13: 《探索质子、电子、中子 、π 介子、 μ 子、Z0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生成机制》         上述计算方式中,质子、电子、中性兀介子质量实测值,库仑定律,惯性公式,洛仑玆变换,都与传统理论无差异,唯一是电子质量使用了4倍、9倍概念,这是传统理论不能接受的,但量子波设想中波幅与能量的平方倍关系,形成某种共振稳定性是可能的。        2017年计划是电场作用问题: 质子、电子的电性同一性的产生机制,精细结构常数(是真空电容率的基础)的定态机制。至今未能找到答案。       严重的问题是,有可能需要将光子、质子、电子,都理解为横波与纵波的共振态,(相位差分别是90度、0度和180)。这将碰撞光子是纯粹横波的传统理论,风险太大。但偏振实验相关的是波长而不是波幅。还在努力中。 

 

     以上不成熟见解,请老师们指正。